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关于出生1个月以内婴儿早期推拿的倡议书

时间:2019-08-29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各位家长朋友们:

  现在每个家庭对小孩都非常重视,都视为掌上明珠,稍有一点“风吹草动”都提心吊胆,常往医院跑,就诊之后也没什么大的问题,但小孩就是不舒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从出生到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问题特别突出,大家在这期间是否遇到以下问题:

  1、婴儿一到晚上就啼哭不安,多见于子时(23点左右),啼哭不止,怎么哄都不管用,有的哭声“撕心裂肺”,全身青紫,通宵达旦,父母爷爷奶奶轮流抱着、哄着也无济于事,白天则安静如常,家长不知所措。

  原因:孕母平常体质虚寒,胎儿出生后禀赋不足,或母亲贪食生冷,护理受凉,夜属于阴,脾为至阴,寒为阴邪,三阴相结,入夜由于腹痛而啼哭。

  孕母性情急躁,或平素进食香辣油炸之物,火伏热郁,内踞于心,将病传与胎儿,出生后吃母乳,母体积热传给婴儿,入夜心烦而啼哭。

  2、稍有点声响或触碰到婴儿就会惊跳。拳头紧紧的攥着,四肢紧绷,有的伴有啼哭,惊慌失措的样子,怎么叫都叫不醒,大人非常害怕,有的还搞迷信活动,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原因:新生儿离开母体,环境突然发生改变,并且宝宝的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小儿心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的东西,或闻到特异声响,引起突然惊恐,导致易惊或睡梦中惊啼。

  3、哺乳结束就吐奶。有的晃动身体就吐,少的从嘴边溢出,多的从口鼻喷出,看着很恐怖,都以为出了什么大问题。

  原因:婴儿的胃部和喉部还没有发育成熟。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胃部入口)还比较松。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婴儿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孩子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4、大便次数、形状、颜色不正常。用腾冲话说有的像“辣子mie”,有的像“牛鼻涕”等等。

  原因:出生之后,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人大得多,而脾胃运化功能未健旺,饮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故出现消化不良的上述症状。

  5、腹部胀满像鼓一样。

  原因: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肠,母乳容易导致胀气,哺乳期妈妈进食胀气食物,婴儿不会行走,没有主动运动能力,导致腹胀逐日加重,腹胀如鼓。

  6、鼻根、眼眶、鼻唇周围等部位有青筋出现。

  原因:婴儿各脏腑的功能未健全,发育过程中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都会反映在上述部位。

  本来新生命的降临,带给家庭的是幸福欢乐,但上述问题的出现将整个家庭折腾的苦不堪言,对此又束手无策。不能好好休息,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一天24小时都围着“小家伙”转。本来产妇坐月子需要好好进食,补补身子,增加营养,利于哺乳,但上述问题造成休息不好,吃不好,整天晕乎乎的,就会落下月子病如产后抑郁、焦虑等情况。当然小家伙肯定受影响了,腹胀、担惊受怕,严重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对其生长发育十分不利。

  腾冲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小儿推拿门诊设有新生儿推拿中心,有专业的小儿推拿团队,可以为你解决上述问题,但必须排除“没满月不可以出门”的旧观念,现在保暖措施齐全,冷了就可以添加衣帽,出门就坐车,不需要长途跋涉,所以旧时代的旧观念必须改变。出生后即可推拿,特别早产儿更需要早期推拿,但要注意避风防寒。

  该科室总结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健脾和胃”为核心的内功推拿治疗方法为根本治疗大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所有的饮食物都要经过胃的接受和容纳,并将食物初步消化,下传小肠,脾将饮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传输到全身各脏腑,才能生长发育。脾胃为全身的“交通枢纽”,所以我们运用内功推拿手法着重调理脾胃,必须保证它们运作正常,才不会导致“交通阻塞”,诱发疾病。据近4年对新生儿推拿的疗效观察,出生1月之内推拿10次以上,上述症状明显好转,90%以上的患儿一次见效,推拿后跟同龄儿比较:睡眠充足,食欲佳,发育迅速,容易抚养,且后期成长过程中很少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的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的困扰。

  腾冲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小儿推拿的绿色治疗,“呵护”宝宝的健康,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

  温馨提示:

  腾冲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在新院和老院(老气象局门口,现妇幼保健院斜对面)都开设有小儿推拿门诊。

  科室联系电话:5181135

  邓主任:13769053971

关于我们| 院长信箱| 合作交流|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投诉意见| 网站地图| 管理入口

地址:腾冲市西源街道观音塘社区南诏小区196号 联系电话:0875-5183672 ICP备案号:滇ICP备17007072号

设计/运营维护:国医在线运营发展中心

云南省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腾冲市中医医院

滇公网安备 53052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