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0 发布人:小编 浏览:
不知不觉,窗外的树叶已被寒风吹得遍地都是,只留了几片颜色深深浅浅的零星地挂在枝头,早上起床,一阵寒意涌来,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路上已经起了一层薄雾,对着双手哈一口热气,裹了裹身上的棉衣,不经感叹,冬天来了!
冬天的班还是照常上,但是作为中医院的打工人,怎么能错过冬天的养生和宣传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冬天最简单,最舒服,最温暖,最有效的养生首选---中药足浴。
俗话说“冬季不养阳,一年都百忙”,冬天可不就是养护阳气的好时节,冬季的干燥寒冷容易损伤人的阳气津液。中医学认为,冬季的特点是“收”与“藏”,我们应该顺应自然气候,让体内的阳气得到充分的“养护”与“封藏”,来年才能更好的发挥生理功能以保证脏腑气血充沛流畅,经络畅通。所以养护阳气显得尤为重要,养护阳气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食疗,中药调理,中医理疗等方式来养阳,今天我们就从操作虽简单作用却不小的中药足浴说起。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之说,《黄帝内经》也有“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的记载。中医经络学说里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皆起始于脚部,乃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同时双脚分布有涌泉,太冲,三阴交等60多个穴位,所以不少医学家及养生保健专家将双足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认为每天通过运动、按摩、泡洗等方法适当的对足部进行一定的刺激,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中药足浴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养生保健及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水的理化作用及中药的治疗作用,通过刺激人体足部及下肢诸多经络腧穴,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全科医学科由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开具中药处方,小火慢熬出中药足浴的药液,并提供舒适温馨的泡脚环境,干净卫生的泡脚木桶,一次性泡脚袋,为您提供舒心周到的足浴服务。科室目前有寒痹方,补益方等药方,作用效果都很明显,具体作用如下:
01.驱寒祛湿
腾冲雨水丰沛,雨季绵长,因天气潮湿,身体易积聚水分,身体也感觉总是重重的,这是体内湿气重的一种表现。体内的寒、湿之毒,通过中药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可加速排除。
02.通经止痛
中医泡脚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温经通络,疏经活血,女性多泡,能有效缓解痛经,中老年人多泡能祛风除湿,有效缓解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长久坚持,你就会感觉中药泡脚赛吃人参!
03.安神调失眠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睡眠质量成为最困扰人们的问题。中医泡脚,可以协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度,调节、疏理、松弛紧张的神经,调和经络气血,通达平衡阴阳,坚持日久,就可以大大改变睡眠质量。
泡脚方法也很简单易行,但为了安全享受泡脚,有一些注意事项还得需大家牢记:注意水温,以40-45℃左右为宜,不可过热或过凉。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群,皮肤对温度感应能力下降,温度不宜过高以防烫伤。其次,足浴的总水量建议至少超过足踝,如果使用足浴桶可以使总水量达到小腿处,以便刺激更多的经络腧穴。进行足浴的最佳时间是晚饭后1小时或睡前1小时,不建议饭后立即进行足浴,而每次足浴的时间应该控制在25分钟以内,老年人群建议控制在20分钟以内。
中药足浴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宜,尤其是以下四类人群。
第一,下肢静脉曲张及血栓患者。足浴可扩张血管使更多的血液进入下肢,但也会增加静脉血液回流负担,反而加重病情。
第二,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低血压患者。足浴时较高的水温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加速,使心脑耗氧量增加,汗出增多,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低血压患者容易发生头晕、心悸,甚至出现晕厥。
第三,病情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情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周围神经及血管病变,足部末梢微循环存在障碍,水温过高的足浴容易发生烫伤。
第四,足癣等皮肤病患者。足癣属于真菌感染,足浴时瘙痒感会减轻,但这只是暂时的,足浴后瘙痒会愈发严重,同时一旦足浴时间过长导致皮肤破溃反而有并发细菌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