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初春,儿童请警惕“猩红热”来袭

时间:2025-02-07 发布人:小编 浏览:

  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又叫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猩红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1.猩红热的传染源

  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恢复期带菌者。

  2.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感染或破损的皮肤传播,还可通过受污染的食物等传播。

  猩红热的易感人群以托幼儿童及学龄儿童为高发年龄段,冬春季为高发季节,男童相对多见。

  3.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猩红热以发热、咽部症状和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患儿可有高热,婴幼儿症状可不典型而仅表现为低热,部分患儿可无发热。咽部症状为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大,部分患儿扁桃体表面可见黄白色渗出物,患儿可见舌乳头红肿,后期表现为味蕾明显呈颗粒状,似杨梅,称为“杨梅舌”。皮疹是猩红热的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发病1天出现充血性(按压时变白)、猩红色的细小的斑丘疹,似鸡皮样,触摸呈砂纸样。皮疹始见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并迅速蔓延至躯干及四肢。在皮肤皱褶处,尤其是在肘窝和腋下皱襞处常呈现出线状淤点,称为“帕氏线”。颜面部皮疹不明显,有充血,但口鼻周围因无充血而表现为“口周苍白圈”。患儿多于1周左右皮疹消退,并伴有脱屑。部分患儿手足心在后期出现膜状脱皮。

  4.猩红热诊断

  根据与猩红热或咽峡炎患者接触的流行病学史,临床有发热、咽峡炎及典型皮疹、疹退后有脱屑等表现,结合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咽拭子培养出A族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即可明确诊断。

  5.猩红热的治疗

  一旦确诊猩红热,建议抗感染治疗。猩红热患儿早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可缩短病程、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减少向密切接触者传播的机会,还可以预防风湿热的发生、减少化脓性并发症(如中耳炎、鼻窦炎等)。

  6.猩红热的预防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家中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对于可疑患者要注意隔离,严密观察。儿童患者应完全痊愈后才可返校上学,避免传染给其他同学。

  流行期间注意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对密切接触者需检疫1周。

  目前,腾冲市中医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可进行多种临床常见感染细菌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有需求的患者可前来咨询就诊。咨询电话:5160236

关于我们| 院长信箱| 合作交流|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投诉意见| 网站地图| 管理入口

地址:腾冲市西源街道观音塘社区南诏小区196号 联系电话:0875-5183672 ICP备案号:滇ICP备17007072号

设计/运营维护:国医在线运营发展中心

云南省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腾冲市中医医院

滇公网安备 53052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