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九九重阳,中医养生正当时

时间:2025-10-29 发布人:小编 浏览:

  重阳节正值深秋,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中医认为此时养生需紧扣“养阴防燥、固护阳气”核心,结合节日习俗更能事半功倍。

  一、习俗里的养生智慧

  1.登高望远:疏肝解郁,强筋健骨

  中医认为“秋主收,情志宜敛”,深秋易生悲秋情绪。登高时,肺部能呼吸到山林间的清新空气,助于宣发肺气;登山的肢体活动可疏通经络、强健腰腿,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群预防关节僵硬。同时,远眺开阔视野能疏肝理气,缓解焦虑,让情绪随秋景一同舒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

  2.插茱萸、佩香囊:散寒除湿,抑菌防感

  茱萸在中医里是味温性药材,有散寒止痛、除湿杀虫的功效。将茱萸枝插于门楣或制成香囊佩戴,其挥发的气味能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强抵抗力,还可驱散深秋的寒湿之气,减少感冒、关节痛的发生。

  3.饮菊花酒、食重阳糕:养阴润燥,健脾养胃

  -菊花酒:菊花性微寒,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搭配糯米酿酒,既中和了菊花的寒性,又能借助酒的温通之性,让养肺润燥的功效更易被人体吸收,尤其适合秋季口干、眼干、咽喉不适人群(注:肝病患者、孕妇及儿童不宜饮用)。

  -重阳糕:传统重阳糕多以糯米、芝麻、栗子、红枣为原料。糯米健脾暖胃,芝麻滋补肾阴,栗子能强肾健骨,红枣补气养血,软糯的口感也符合秋季“减辛增酸、养脾胃”的饮食原则,适量食用可补养身体、抵御秋寒。

  二、深秋养生核心要点

  1.饮食:滋阴润燥,少辛多酸

  -宜吃:银耳、百合、梨、蜂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搭配山药、莲子健脾,避免秋燥伤脾;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可收敛肺气,防止津液耗散。

  -忌吃:辛辣刺激(如辣椒、生姜)和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秋燥,引发便秘、口干等不适。

  2.起居:早睡早起,护腰暖背

  深秋阳气渐收,应顺应“秋收”规律,早睡以养阳气,早起以舒肺气,建议每晚22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同时,腰部为肾之府,背部有督脉(阳气主脉),需注意保暖,外出可穿马甲或戴护腰,避免寒湿入侵损伤阳气。

  3.情志:收敛情绪,少悲勿躁

  《黄帝内经》强调“秋三月,使志安宁”,深秋落叶萧瑟易引发低落情绪。可通过赏菊、听舒缓音乐、与家人团聚等方式调节,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防止“情志伤肺”。

  4.穴位保健:按揉3穴,防燥护肺

  -太渊穴(腕横纹桡侧端凹陷处):肺经原穴,按揉可补肺益气,缓解咳嗽、气短。

  -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肾经原穴,常按能滋阴补肾,改善秋燥导致的口干、腰膝酸软。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健脾要穴,按揉可增强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吸收,为秋冬储能。

  三、敬老养生小贴士

  重阳节素有敬老传统,针对中老年人群,可推荐温和的养生方式:

  -陪长辈慢走赏秋,避免剧烈运动;

  -用菊花、枸杞、麦冬煮水代茶,清热润燥且温和无刺激;

  -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可加少量艾叶,温通经络、助眠安神。但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静脉曲张患者,水温和泡脚时间需谨慎,糖尿病患者由于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容易发生烫伤而不自知,建议缩短泡脚时间至10分钟以内,静脉曲张患者长时间泡脚可能加重下肢静脉压力,不利于病情控制。

关于我们| 院长信箱| 合作交流|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投诉意见| 网站地图| 管理入口

地址:腾冲市西源街道观音塘社区南诏小区196号 联系电话:0875-5183672 ICP备案号:滇ICP备17007072号

设计/运营维护:国医在线运营发展中心

云南省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腾冲市中医医院

滇公网安备 53052202000222号